本次采集的原始数据涵盖三大类型六档节目, 时间为开播前的一周至收官的全周期。采集范围以新浪微博为主,有效数据逾七万条,平均每个节目讨论条数过万。
核心结论一:微博指数揭示节目热度,与在线播放量动态相关
选取《爸爸去哪儿》的监测数据,可以发现其微博指数与在线播放量存在着一定的关联:在每周五新一期开播后,六大视频网站的在线播放量会在1~2天内达到峰值,之后迅速回落;而微博指数则较为滞后,显示在社交媒体上针对节目的讨论热度需更长时间酝酿而至爆发。另外,由于播放量包括所有在播各期节目的累积值,故总量一直稳中有升;而微博指数则更多指示出新开播的当期节目的受欢迎程度,相对波动更大。
核心结论二:明星依托节目聚拢人气,关注度品牌力齐受益
通过考察热门节目相关明星的全年微博声量,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性:在《我是歌手》第一季选取的四位参赛明星中,其全年微博声量的峰值均匀分布在1~4月,正好与节目播出的周期相吻合;而《中国好声音》第二季的导师们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,唯一的例外是在年底掀起“上头条”风暴的汪峰。同时,在去年最新发布的“演艺明星品牌资产榜”上,那英的排名出现较大提升,而林志炫则成功打入榜单,位列第108名。
核心结论三:类型差异化覆盖全年龄,客户端迁移趋势深化
通过对所有参与节目讨论的受众进行分析,可以发现不同类型节目的差异性。例如,以“跳水”为卖点的两档竞技类节目受众年龄偏大,而主打家庭教育主题的亲子类节目覆盖了更多年轻观众。而在同类型节目间,《中国星跳跃》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,《星跳水立方》的受众群体则以女性为主。另外,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,各档节目的主要讨论阵地均迁移至手机端,可以预见这一趋势将与节目播放渠道的移动化同步深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