矛 盾
短短一个周末,多多从南京辗转到广州,又将辗转到北京,为新书做宣传。成名对于他来说,似乎并没有负担。“我想上电视,上电视可以赚出场费,这样可以赚到钱。”他说。
就在何烈胜的“鹰”式教育引起一片争议时,人们更关心,作为被教育的主角多多,他是怎么想,也担心,这个6岁出头的小孩能有什么自己的想法。
人们期望从多多的日记中找到答案,却发现,其中的许多语句都是矛盾的综合体。他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不讨厌爸爸,爸爸对我的训练是应该的,但我不喜欢这些。爸爸做这些不是他不爱我,爸爸当然爱我……在家里我最喜欢的是涵涵(多多的妹妹),除了她,家里所有人都有可能打我……我长大以后没有什么危险的事情,除了爸爸打我,用棍子打我。”
多多像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喜欢自己写的这本兼有多幅漫画的小书,第一次看到“成品”,他很认真地翻阅,又跟爸爸撒娇:“可以送我一套吗?”
一个6岁的小朋友在妈妈的鼓励下,给多多递了一张纸条,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:“多多,我能和你做朋友吗?”多多有些不好意思,但是高兴地说:“愿意。”然后捂着纸条,小心翼翼地回复了一串电话号码。
多多和爸爸出现的场合,常能听见有父母以此为榜样教育身边的儿女。一位妈妈拉着儿子,指着多多说:“人家小朋友听爸爸的话愿意学习,你如果听妈妈的话,妈妈也不会强迫你学习。”儿子却别别扭扭地抗议道:“我要像他一样非累死!”
反对与鼓励之声并存,多多所经受的教育似乎和他写下的句子一样矛盾。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,他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。鼓励者,如倡导“严管孩子”的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黄芳,却已经发出了呼声:“不一定要学‘裸跑’,而是学他的独立、勇敢、坚强等精神。”
张璐瑶